[醫藥新聞] 2劑莫德納疫苗需隔10週以上 3對象可間隔28天

Last Updated on 2021-07-13 by Dr. Joseph

[醫藥新聞] 2劑莫德納疫苗需隔10週以上 3對象可間隔28天 1

今日下午,我第二次支援疫苗注射站。正當民眾詢問何時該預約第二劑的時段,突然接到政府指示:2劑莫德納疫苗需隔10週以上 3對象可間隔28天

據指揮中心統計,截至9日已接種約136萬劑,接近國內手中莫德納疫苗半數。

陳時中今天下午記者會進一步說明,醫護人員、機組人員及孕婦3類對象接種第1劑莫德納疫苗後,維持至少間隔28天後可接種第2劑。

陳時中表示,其餘一般施打對象在接種第1劑莫德納疫苗後,需與AZ疫苗一樣,自間隔28天調整到間隔10 週至12週後才可施打第2劑,且目前第2劑原則不開放混打。

這個策略,到底對不對呢?

 

首先,

“延遲施打”是個常見議題嗎?是的!

根據“權威”醫學雜誌,NEJM,在今年三月(March 4th, 2021) 的一篇文章 Delayed Second Dose versus Standard Regimen for Covid-19 Vaccination,可以得知這個議題不僅僅是台灣的獨特狀況:是醫療問題,也是公衛問題,甚至屬於政治問題。

(筆者必須承認,這只是一篇關於“臨床決策 (Clinical Decisions)”的討論;沒有確定的結論,也不會有一錘定音的結果)

 

其次,

“延遲施打”有明顯的優點嗎?是的!

根據醫藥生物領域期刊PLoS Biol,在今年四月(April 2021)的一篇文章 Evaluation of COVID-19 vaccination strategies with a delayed second dose

Our results show that for Moderna vaccines, a delay of at least 9 weeks could maximize vaccination program effectiveness and avert at least an additional 17.3 (95% credible interval [CrI]: 7.8-29.7) infections, 0.69 (95% CrI: 0.52-0.97) hospitalizations, and 0.34 (95% CrI: 0.25-0.44) deaths per 10,000 population compared to the recommended 4-week interval between the 2 doses.

我的直白翻譯如下:(翻譯不好,請鞭小力一點)

使用兩劑莫德納疫苗,對比於原本建議的相隔四週注射方式,相隔至少九週以上的注射方式,在每一萬人中,可以額外增加避免17.3個感染,0.69個住院,0.34個死亡的發生。

“延遲施打”有明顯的缺點嗎?

有!會延遲“兩劑接種完成”帶來的完整保護力!

[醫藥新聞] 2劑莫德納疫苗需隔10週以上 3對象可間隔28天 2

文章看到這裡,通常就是要下結論了。常見的醫師撰寫衛教文章,也是停在這裡…BUT,我們怎麼可以這麽 簡單帶過?我們再延伸一下

 

第一,這篇文章Evaluation of COVID-19 vaccination strategies with a delayed second dose,其實在今年一月份(Jan 29th, 2021)就已經在medRxiv搶先刊出,三個月後才刊載在正式期刊上。而所謂的正式期刊PLos Biology,是

最早創立的 open-access mega-journal,也就是「開放全文」的「巨型期刊」..

一個科學研究的歷史價值,往往不是事前由幾個 reviewer 或 editor 就能決定的…所以,只要科學方法對、科學倫理符合、不是造假,我們都應該給所有研究一樣的刊登機會。

(深入介紹,請參閱蔡依橙 醫師的 PLOS ONE 真的惡名昭彰嗎?並非如此)根據強國網站分析,這個期刊平均審稿週期只要2.29月。因此,我們無法在當下給予這篇文章“確定”的評價;需要交給時間,同儕與大眾去閱讀,思考,甚至是挑戰!

 

第二,這篇文章有實際的病患,或是做調查地點嗎?沒有

作者使用美國的統計資料 (U.S. Census Bureau QuickFacts U.S. Census Bureau QuickFacts. United States. Population Demographics. 2020. ),配合統計的模型,計算出結果。從研究方法中可以看到,作者將病患依照年紀分成六組(0~4, 5~19, 20~49, 50~64, 65 ~79, 80歲以上);因此,如果台灣的民眾或媒體要問

65~70歲與71~75歲的病患,會不會有不同反應?

如果打AZ疫苗,結果如何?

都不會有答案,因為這個模型裡面沒有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,如果同一份統計資料,交給別人,用另一個統計模型來運算,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。另外,作者假設群眾中,約10~30%,因為曾經感染過…產生預先存在的免疫力(preexisting immunity), 根據去年彰化做的“普查”,血清抗體陽性率萬分之8.3,顯然就無法套用。

第三,在文獻搜尋利器Pubmed上,

用COVID-19,vaccination,delayed三個詞,可以找到365篇文章

用moderna與delayed兩個詞,可以找到32篇文章

用COVID-19,booster兩個詞,可以找到236篇文章(因為打第三劑也是討論議題之一)

就算把這兩篇參考文獻,研究透徹,也只不過是“不到1%”的研究成果,更遑論在medRxiv搶快刊登的草稿文章。換句話說,從Moderna衍生出來“多久要打”,“要打幾劑”,“能不能混打”這些議題,處在醫學與科學的百家爭鳴階段,不需要抓住一個研究結果,當作是恆古不變的真理。合理的討論與推敲,有助於加速更新疊代,避免原地踏步,或是避免捨近求遠。

 

參考文獻:

  1. N Engl J Med 2021; 384:e28
  2. PLoS Biol 19(4): e3001211.

 

 

 

 

Leave a Reply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