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醫藥新聞]聯合報 健康主題館/血尿逾一個月 小心膀胱癌

Last Updated on 2023-01-18 by Dr. Joseph

[醫藥新聞]聯合報 健康主題館/血尿逾一個月 小心膀胱癌 1

感謝聯合報記者陳雨鑫電話訪問,刊登於【聯合報】健康主題館/血尿逾一個月 小心膀胱癌 ( 其它平台露出:HiNet生活誌),對於刊載的內容,加上一點點的補充與說明

 

尿液顏色、排尿頻率都能反映出身體健康程度,無論是漏尿、頻尿、血尿等,背後恐潛藏泌尿道或是腎臟疾病的危機。

特別是血尿,短時間持續一到二周,服用抗生素等藥物後可改善,可能是急性膀胱炎;若持續超過一個月,極有可能是膀胱癌,早期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達60%,但膀胱癌屬於復發率極高的癌症,需長期追蹤觀察,維持良好生活作息,才有機會避免復發。

除了在診間被動等病患上門,參與媒體或是社區的衛教活動,也是醫師的社會職責之一。而衛教不應該造成民眾的恐慌,而應該是是對於「被輕忽」的環節,加以提醒

剛發生的血尿,尤其是短時間的血尿,第一考慮的應該是「泌尿道感染」,有可能同時伴隨漏尿、頻尿的症狀

如果是反覆發生的血尿,或是經過「口服抗生素仍無法治癒泌尿道感染」,則需要考慮其他的可能性,例如膀胱結石,甚至是膀胱癌。至於膀胱癌的族群,多半是中老年的病患,因此對於二三十歲的病患,發生膀胱癌的機率很低,不需要恐慌而接受過多的檢查。

 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張景欣表示,漏尿與頻尿常同時發生,從症狀看疾病,可以先從患者年紀著手,再看性別。年紀愈大,尿道結構可能會鬆弛,出現老化型漏尿、頻尿,而男女的漏尿原因,除了生理結構外,背後有著不同原因。

雖然記者想要問出一些口訣,但,沒這麼簡單…血尿的診斷,首先要考慮性別,年齡,甚至是其他的慢性疾病: 糖尿病,腹部手術,神經退化疾病…才能提出檢查的大方向。

 

張景欣表示,男性尿道比女性長,約18到20公分,容易有殘尿,加上男性有攝護腺,泌尿道口可能因為攝護腺肥大,使尿道變狹窄,尿液排出時流得比較慢,小便過程中也可能容易中斷,要辨別是否為攝護腺肥大導致的漏尿、頻尿,可以檢視晚間睡覺時會不會因為想上廁所,起床至少三到四次。

如果是攝護腺肥大造成尿道阻塞,阻塞的症狀(解尿慢,尿流細,解尿過程分段,容易感到解不乾淨)不只在白天發生,晚上也應該會有症狀。

 

女性頻尿 可能與感染有關:女性尿道較短,約3公分,通常女性頻尿可能與感染有關,漏尿與生產次數多、子宮肌瘤手術導致子宮脫垂、膀胱脫垂有關。

男女構造不同,導致的病症也不同:男性可能是尿不出來,但是女性則要往泌尿道感染或是泌尿道鬆弛來設想

血尿相對於頻尿、漏尿問題來得嚴重,張景欣指出,通常血尿難以透過「肉眼」判斷,泌尿道出血或是器官出血,血液混雜著尿液,顏色常被稀釋,難以明顯看見。

有些病患上網查到「無痛血尿是癌症徵兆」,感到恐慌而來就診;反之,也有病患自認為沒有看到尿液變成紅色,就沒有血尿,反而輕忽大意。實際生活中,病患敘述「深黃色」,「茶色」,「咖啡色〃的尿液,經由機器或顯微鏡檢查,往往都符合血尿。但是,「血尿」只是症狀,並非診斷,更不等於某一種疾病,先從常見的泌尿道感染或是結石開始治療。

如果持續一個月以上血尿,就得懷疑是癌症。確認膀胱癌的檢查有四項:膀胱鏡、尿液細胞學檢查、腎臟超音波、泌尿道顯影劑攝影。

因此,有些病患可能數個月內,前往好幾間不同的診所或醫院求診;每次見到醫師都是「初次見面」,醫師不會想到是癌症。此外,膀胱癌相關的檢查,先做「非侵入性」,再做「侵入性」檢查,沒有單一檢查可以診斷癌症,也沒有單一檢查可以確定「無癌症」。

想避免頻尿、漏尿、血尿、膀胱炎、膀胱過動症、膀胱癌等,張景欣指出,最基本的預防方式,不外乎是「水喝足」、「不憋尿」。臨床上有非常多的案例都是打麻將連莊憋尿,等到下莊就趕緊上廁所,尿排得又快又急,長期下來,膀胱就容易受到刺激開始漏尿、頻尿,或是想尿尿不出來。張景欣建議,現代人生活忙碌,或是因應開會等各種因素,可以嘗試訂定「排尿鬧鐘」、「飲水鬧鐘」,一到二個小時就喝一次水,並起身走動排一次尿,別等到尿意滿點時再衝廁所,此舉反而會增加感染機會。

「喝水-尿尿」看似簡單,但是許多病患寧可吃藥,反而放棄最容易,最自然的方式,實在是知易行難,捨本逐末。

Related Posts

Leave a Reply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